<th id="gnq4q"></th>
    1. <dd id="gnq4q"></dd>
      <rp id="gnq4q"></rp>
          <tbody id="gnq4q"></tbody>

          <em id="gnq4q"><ruby id="gnq4q"><input id="gnq4q"></input></ruby></em><rp id="gnq4q"></rp>
          <dd id="gnq4q"><track id="gnq4q"></track></dd>
        1. 習近平致中國農學會成立100周年的賀信
            值此中國農學會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向中國農學會全體同志、向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中國農學會是我國歷史悠久的農業學術性群眾團體,是中國近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親歷者和推動者。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學會緊緊圍繞黨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以推動農業科技進步、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己任,積極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和普及應用,積極促進農業科技人才成長,成為推...
          ?
          ?
          ?

          ?

          大事記 + 更多
          1895年
          3月 孫中山、陸皓東、鄭士良、程耀震等在廣州雙門底王家祠籌備成立農學會。
          5月 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公車上書”,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建議效法外國,在各地組織農學會。
          10月6日 孫中山在廣州《中西日報》發表《創立農學會征求同志書》,在我國首創農學會。會址設于廣州雙門底圣教書樓,主要成員有孫中山、陸皓東、鄭士良、程耀震等。由于從事革命活動被叛徒出賣,廣州農學會被禁。
          1896年
          夏秋之際,以發展農業科技與生產為主旨,羅振玉、徐樹蘭、朱祖榮等于上海發起成立“務農總會”,倡導“廣樹藝、興畜牧、究新法、濟利源”。譚嗣同擬定《農學會會友辦事章程》。
          1897年
          4月 務農總會學術刊物《農學報》創刊,梁啟超為《農學報》寫序言。
          1898年
          8月21日 光緒皇帝發布上諭,一面命令在京師設立農工商總局,一面命令各省府州縣開立農務學堂、廣開農會、刊農報、購農器,由紳富之有田業者試辦,以為之率。
          戊戌政變,慈禧親政,光緒遭軟禁,譚嗣同等“六君子”殉難。受其牽連,大批學會遭禁,報刊被查封。農務會由于沒有“妄議時政”而得以幸存。
          1899年
          經南洋大臣劉坤一奏請,中國近代第一批農學留學生赴日留學。同年稍后,又奏請派員赴歐美學農。
          1902年
          直隸總督袁世凱奏稱“直隸地瘠民貧,非于農工諸物切實講求不足以開利源而資生計”。同年,他還在京畿重地保定創立農務局,于城西設農事試驗場,考察東西新法,購辦農器,就場試驗。附設農務學堂。
          1906年
          清農工商部提出在各省組織農會,但并未即刻付諸實施。
          12月 直隸總督袁世凱給醞釀成立的直隸農務總會擬定了《直隸農務總會實行試辦章程》12條,規定農會的宗旨在“聯絡官紳,講求農務”。其主要任務為編發農報、譯印農書、調查陳列試驗、籌辦保定天津兩處森林、蠶桑等。
          上海務農會自行解散,《農學報》???,共出315期。另出《農學叢書》7集,六百多萬字。
          1907年
          直隸總督袁世凱在直隸省令由農工商局勸辦農會,并通飭各府、州、縣實力奉行。
          6月 直隸農務總會正式籌備成立。
          7月 袁世凱批飭成立直隸農務總會。
          年底,農工商部刊刻頒行《農會簡明章程》23條。該章程詳細界定了農會的宗旨、組織、會員條件及任務,為農會組織的設立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此后,各省紛紛遵章設立農務總會(有的地方稱為農??倳?,并于府廳州縣設立分會,鄉鎮設立分所。
          1910年
          上海川沙縣成立川沙農學會。
          10月23日 由南洋第一勸業研究會發起,集各省農業團體和農務人員,共62人組織成立“全國農務聯合會”。到會者千余人,當場簽名入會者即有300余人,多系參加南洋勸業會的各省工商界人士。大會擬定了《全國農務聯合會章程》草案,推舉張謇擔任會長,總會設總事務所于南京,分南、北事務所,所址分設于武昌和保定,并在歐、美、日本和南洋群島設立通訊員。
          1916年
          由我國早期留學回國的農學家陳嶸、王舜成、過探先、唐昌冶、陸水范等發起組織成立中華農學會。
          1917年
          1月30日 在上海江蘇教育會召開中華農學會成立大會,會所定在南京。張謇為名譽會長,陳嶸為第一屆會長。
          1918年
          《中華農學會會報》創刊,直至1948年??瘯r共出190期。
          7月 中華農學會第一屆年會在上海江蘇省教育會召開,出席會議20人。
          1919年
          8月15日 中華農學會第二屆年會在杭州浙江省教育會召開,出席會議40人。
          1920年
          8月25日 中華農學會第三屆年會在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召開,出席會議40人。
          1921年
          9月9日 中華農學會第四屆年會在北京中央公園召開,出席會議30人。
          1922年
          7月7—10日 中華農學會第五屆年會在濟南山東省教育會召開,出席會議200人。選舉王舜成為第二任會長。
          1923年
          8月16—18日 中華農學會第六屆年會在蘇州江蘇省立第二農校召開,出席會議80人。張謇到會致詞。
          1924年
          8月 中華農學會第七屆年會在安徽安慶省立第一農校召開,出席會議40人。選舉許璇為第三任會長。
          1925年
          8月 中華農學會第八屆年會在上海江蘇省教育會召開,出席會議30人。
          1926年
          8月16—18日 中華農學會第九屆年會在廣州中山大學農林學院召開,出席會議48人。毛澤東到會致詞。
          1927年
          9月4—7日 中華農學會第十屆年會在杭州浙江省教育會召開,出席會議80人。
          1928年
          8月3—7日 中華農學會第十一屆年會在南京金陵大學召開,出席會議400人,宣讀論文17篇。馮玉祥到會致詞。
          1929年
          8月16—20日 中華農學會第十二屆年會在南通江蘇南通大學農科召開,出席會議165人,宣讀論文12篇。
          1930年
          8月22—26日 中華農學會第十三屆年會在山東青島大學召開,出席會議52人,宣讀論文15篇。蔡元培到會致詞。
          陳嶸、梁希等帶頭并組織會員募款集資,由胡昌熾設計,在南京雙龍巷建造了一所三層樓房的中華農學會會址。
          1931年
          8月19—23日 中華農學會第十四屆年會在北平大學法學院召開,出席會議56人,宣讀論文9篇。
          1932年
          10月29—31日 中華農學會第十五屆年會在無錫江蘇省教育學院召開,出席會議69人,宣讀論文19篇。
          10月 36歲的農業病蟲害專家費耕雨遺囑將其生平所蓄4100元捐贈設立獎學基金;先后有何康、盧良恕等89人獲得獎學金;選送和資助朱祖祥、陶鼎來、莊巧生、張季高等70余人赴美留學。
          1933年
          7月15—17日 中華農學會第十六屆年會在江蘇省立蘇州農業學校召開,出席會議92人,宣讀論文28篇。
          1934年
          8月25—27日 中華農學會第十七屆年會在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召開,出席會議117人,宣讀論文32篇。
          1935年
          8月13—16日 中華農學會第十八屆年會在杭州浙江大學農學院召開,出席會議162人,宣讀論文66篇。選舉梁希為第四任會長。
          1936年
          8月22—24日 中華農學會第十九屆年會在江蘇鎮江伯先公園召開,出席會議143人,宣讀論文106篇。
          1937年
          7月7—10日 中華農學會第二十屆年會在武昌中華大學召開,出席會議107人。
          1938年
          8月27—29日 中華農學會第二十一屆年會在成都四川大學召開,出席會議93人,宣讀論文37篇。
          1939年
          9月3日 中華農學會第二十二屆年會在重慶中央大學召開,出席會議77人,宣讀論文66篇。
          1940年
          6月5—7日 中華農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在重慶留法比瑞同學會召開,出席會議176人,宣讀論文81篇。
          1941年
          2月 在朱德總司令的幫助下,由樂天宇、李世俊、陳凌風、方悴農等發起,
          在邊區成立了延安中國農學會,,成員30多人,提出開辟南泥灣、發放耕牛貸款
          和植棉貸款等建議,為大生產運動發揮了積極作用。
          3月16日 中華農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在重慶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召開,出席會議167人,宣讀論文47篇。
          1942年
          10月7—8日 中華農學會二十五屆年會在重慶滄白紀念堂召開,出席會議327人,宣讀論文61篇。選舉鄒秉文為第五任會長。
          1943年
          在會長鄒秉文的策劃下,捐款集資,在重慶市棗子嵐埡建立一座兩層樓房的中華農學會新址。
          1945年
          1945—1946年 鄒秉文多方努力募得赴美留學獎學金,由中華農學會分批 選派前往美國留學。第一批派出朱祖祥、侯學煌、蔣次升等50人;第二批派出陶鼎來、張季高、余友泰、水新元等20人。
          1947年
          12月 以中華農學會為主的16個農科學會在南京召開聯合年會,到會代表共計600多人。同期,中華農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在南京勵志社召開,出席會議480人。
          1950年
          11月 在北京成立了由王綬、梁希、楊顯東、金善寶、吳覺農、陳鳳桐、樂天宇等41人組成的農學會籌備委員會,以中華農學會為基礎,吸收中國農業科學研究社(上海中農社)、延安中國農學會、新中國農學會等成員籌備組建中國農學會。
          1951年
          1951年4月 經內務部核準備案中華農學會更名為中國農學會,內有農、林、土壤、植物病理、昆蟲、畜牧獸醫等??茖W會。
          1955年
          中國農學會聯合有關單位共同舉辦“米丘林誕辰100周年紀念會”。
          1956年
          3月4—6日 中國農學會在北京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推選出理事長楊顯東。
          1957年
          2月 中國農學會接辦由原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編輯出版的《農業學報》(季刊),主編王綬,副主編蔡旭。1959年改雙月刊,1961年以后改名為《作物學報》。
          4月3日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57)內民字第478號)文件批復,同意中國農學會社會團體登記。
          11—12月,應日本亞州農業技術交流協會的邀請,王震以中國農學會顧問的名義率“中國農業技術代表團”一行25人訪問日本,帶回100多個作物品種和多種小型農機具,后來在生產上推廣應用的“農墾58”水稻品種、手扶拖拉機等都是這次從日本引進的。
          1959年
          10月 根據中國科協關于科協團體進行調整(掛、靠、并、動)的指示,將畜 牧獸醫、土壤、農業機械、植病、昆蟲、園藝等學會以及水利學會中的農田水利部分,并入中國農學會,并成立臨時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為楊顯東,副主任委員由程照軒等29人組成。
          1960年
          2月 中國農學會在北京召開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楊顯東仍被推選為理事長。
          1962年
          7月 在哈爾濱北方大廈召開“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成立大會”時,會議代表提出了《關于植保工作的建議》(簡稱哈爾濱建議),由范長江交送毛澤東,受到重視并做了重要批示。
          1964年
          中國農學會各分科學會重新調整,內有中國畜牧獸醫學會、中國作物學會、中國園藝學會、中國植物病理學會、中國植物保護學會、中國茶葉學會、中國蠶學會、中國熱帶作物學會(籌)等。
          1971年
          3月4日 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以日本眾議院議員、全日本農業協同組合會長、日本農民運動前輩八百板正先生為首的,足鹿覺、武內五內郎、崛江真一郎等參加的日本農民訪華團一行,中國對外友好協會會長郭沫若和中國農學會負責人、農林部副部長郝中士等參加會見,雙方達成了中日兩國進行農業農民民間交流的協議。
          8月28日 在東京全日本農業協同組合會館成立超黨派的“日中農業農民交流協會”(稱日中農交)。
          1972年
          7月—8月 應日中農交邀請,農林部副部長郝中士以中國農學會負責人的名
          義率中國農業農民訪日代表團一行18人赴日考察訪問。兩國農業農民交流從此開始,先后以中國農學會的名義派出和接待了多個互訪的民間農業農民代表團。
          1978年
          1月6—8日 國農學會在北京民族飯店召開在京理事擴大會,共60余人出席,國家科委副主任于光遠、中國科協負責人裴麗生、農林部副部長肖鵬等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根據《關于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通知》精神,討論了今后加強學會工作等問題。
          4月 農林部、中國科協向國務院提出了《關于加強中國農學會組織和編制 的請示報告》,方毅副總理于4月9日作出“擬同意,人員應精干些”的批示,鄧小平、華國鋒、陳云、王震等9位中央領導同志圈閱同意。據此,農林部和中國科協于4月23日對中國農學會的任務、編制、經費等問題作了具體安排。確定中國農學會辦事機構為事業單位,編制52人,設辦公室、學術部、科普部、編輯部。
          5月 經國家科委批準,《作物學報》、《園藝學報》、《植物病理學報》、《植物保護學報》、《畜牧獸醫學報》、《中國畜牧雜志》、《中國獸醫雜志》、《植物保護》復刊。
          7月6—17日 在太原召開了“全國農業學術討論會”及建國后中國農學會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出席會議的有全國農業界的專家教授、科技工作者和領導干部共計1400多人,收到學術論文、資料560多篇。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國家科委副主任于光遠、農林部副部長何康、中國科協副主席裴麗生等出席會議并做重要報告。會議對加速發展我國農業生產和加強農業科研教育工作提出80多項建議。選出理事長楊顯東;副理事長何康、金善寶、俞大紱、吳覺農、陳世驤、沈其益、程紹迥、李慶逵、李心一、丁振麟、李沛文、鄒鐘琳、常紫鐘、沈雋;秘書長孫森甫。
          8月上旬 國家科委副主任于光遠的邀請,楊顯東理事長率由15名農業科學家組成的考察團赴大慶調研,提出了12項建議,幫助大慶制定了農業現代化規劃。
          8月9—12日 與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聯合在濟南召開“紀念毛主席視察山東省農業科學院20周年及棉花蕾鈴脫落問題學術討論會”。
          10月 在北京舉行的“國際農業機械博覽會”上,日本地面覆蓋栽培研究會事務局長、日本米可多化工株式會社社長、日中農交常務理事石本正一向中國農學會推薦地膜及其應用技術,并贈送了一批地膜,交付中國農學會理事、農業部科學技術司對外交流處處長于明等進行試驗和推廣,由此地膜及其應用技術得以在全國普及推廣。
          11月 日中農交柑桔技術訪華團訪華,同中國農學會商定技術交流協議。在有關單位的支持和配合下,在四川省井研縣建立了“中日友好青年果園(柑橘)”,日中農交派遣筑波大學垣智昭教授等來華傳授技術,八百板正、堀江真一郎先生等親臨現場指導。
          1979年
          根據王震的提議,中國農學會與日中農交簽定了由日方派水稻專家到吉林省公主嶺進行水稻機械化高產試驗的協議。3月12日,日方以水稻專家田中埝為首的7位專家到達公主嶺并開始工作,在150畝水稻田里獲得畝產533.5公斤的好成績;培訓30位水稻技術人員。1980年起,我國北方稻區推廣了這套技術,到1987年僅吉林省就發展到了200多萬畝,比當地原種植法增產35%。
          3月 農業部任命孫森甫為中國農學會秘書長,殷萬年為中國農學會副秘書長。
          4月5日 《中國農學會會訊》創刊。
          5月 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開始聯合舉辦《農業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專題廣播,以后每年中國農學會組稿30余期。并配合科普出版社編寫出版《農業現代化》叢書。
          7月26日—8月10日 蔡子偉、孫森甫率中國農學會友好代表團一行9人赴日本訪問。
          8月1—11日 中國農學會派出以沈其益為團長的代表團,赴華盛頓出席“第九屆國際植保會議”,并對美國進行了訪問考察。沈其益被大會推選為常委。
          8月 選派詹武為團長的代表團一行4人,出席在加拿大Banff召開的“國際農業經濟學家協會第17屆年會”.
          8月20—29日 在哈爾濱召開“東北地區農業現代化學術討論會”,出席會議代表450多名,收到學術論文、報告180多篇。會前,國務院副總理王任重接見了有關農業專家,并做了重要指示;同時東北三省召開了本省的座談會。會上,全國政協副主席王首道、中共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楊易辰、國家農委副主任何康、國家科委副主任于光遠和童大林、中國農學會理事長楊顯東做了重要報告。會議明確提出了我國農業發展要改變“以糧為綱”的單一經營思想,堅持因地制宜,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建立合理平衡的農業生態系統,發展大農業的思想;對農業現代化的概念、標志、基本內容和實施途徑有了進一步明確的認識;結合東北三省實際,提出了加速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設想和建議等。9月11日新華社做了重要報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分別配發《拜專家為師》、《解放思想促進農業現代化科學研究》的社論,對會議的成果予以報道和充分肯定。
          10月 由中國農學會聯系和組織,在日本農交會長八百板正和秋田縣知事 佐佐木喜久治的安排下,中國果樹技術考察組楊枕霞、曲澤周、喬辰生等赴日本進行考察,接受了秋田縣無償援助的紅富士蘋果苗,翌年3月至5月,農業部有關部門分三批從日本引進秋富1、富2、長富6等3個品系的紅富士蘋果,并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至1996年紅富士蘋果種植面積達到千萬畝左右,占我國蘋果種植面積的近1/3。
          以中國農學會為主,會同農業部植物保護局從法國引入高效、低毒、廣譜性殺蟲劑溴氫菊酶,并于1979—1981年在我國不同地區組織大田試驗,1981年以后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每年在經濟作物上的防治面積達到3000萬畝以上,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1980年
          3月26日—4月10日 選派吳庭訓出席日本農學會年會和第89次日本獸醫學會年會。
          5月 應安徽省人民政府邀請,中國農學會派出以理事長楊顯東為首的專家組加入中國科協組織的綜合考察團,對皖西進行考察,提出《發展皖西油料作物的意見》。1987年進行反饋考察表明,這些建議實施后獲得顯著得了效益,僅擴種油菜一項,六安地區年增收就在1億元以上。
          7月28日 中國農學會報請農業部,國家農委、國務院副總理萬里,建議成立中央農業廣播學校;12月12日,國家農委、中國科協、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農墾部、廣播事業管理局、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農業部、中國農學會等聯合發文成立“中央農業廣播學?!?。第一期農業基礎班招收正式學員40多萬人。
          8月25日—9月4日,中國農學會派馬世均、侯永章、鈕溥等赴澳大利亞阿德雷德出席“國際旱地農業會議”。
          9月24日—10月15日 應日本亞細亞農業技術交流協會的邀請,以劉培植為團長的中國農學會訪日代表團一行8人,赴日本考察訪問?;貒蠼ㄗh撤銷人民公社,恢復區、鄉地方政府;同時與日中農交達成對等交流和向日本派遣研修生的協議。
          9—10月 應美國康乃爾大學、德克薩斯理工大學邀請,楊顯東理事長率中國農學會代表團,訪問美國,考察了美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牧業生產及農業教育情況。
          11月 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共同在天津召開“加強作物栽培科學討論會”,出席會議280余人。會后農業部、國家農委、國家科委、中國科協以(81)農業字第11號文件轉發了會議提出的《加強作物栽培科學研究意見的報告》。
          12月7—16日 與中國林學會、中國水利學會聯合在蘭州市召開“西北地區農業現代化學術討論會”,出席會議代表480多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王任重到會并做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國》的重要報告、中共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宋平到會講話;交流論文330篇。會議圍繞迅速恢復和發展西北地區農林牧業生產,盡快改變貧困面貌,搞好農業現代化的起步等進行了研討,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會議形成了《關于西北地區農業現代化學術討論會的報告和建議》。
          1981年
          2月19日 農業部任命陳仁、李君凱、龐爾東為中國農學會副秘書長。在秘書長到任前,陳仁代理秘書長。
          4月 中國農學會首批農業研修生49人赴日本研修。
          4月 受國家農委委托,與江蘇省農學會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蘇州地區發展雙三制進行考察,提出了調整雙三制的建議,解決了這一地區長期未解決的問題,受到江蘇省的重視。國家農委于1981年7月14日以國農辦字(1981)第45號文件將其考察報告轉發至南方13?。ㄊ?、區)有關廳局及院校在調整多熟制中研究和參考。
          8月25日—9月9日 應日中農交邀請,楊顯東理事長為團長的中國農林友好代表團訪問日本、參加日中農交成立10周年慶?;顒?,并考察日本農業。
          9月16—26日,受美國農業部開發署的委托,中國農學會牽頭,與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全國農業展覽館和北京市科協聯合在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美國害蟲防治新進展展覽”,并發行了幻燈片。
          9月30日—10月16日 選派以蘇平為團長的葡萄考察團一行5人赴日進行科學考察,引進了“巨峰”等葡萄優良品種。
          1982年
          3月13日 中國農學會給中共農業部黨組提交《關于設立中央農業廣播學校專職機構的報告》;4月23日,國務院批準同意中央農業廣播學校列為司局級事業單位,編制20人。
          6月14—24日 中國農學會派賈慎修、祝廷成赴美國出席“第十四屆國際草地會議”。
          6月18—27日 在濟南召開“黃淮海平原農業發展學術討論會”,出席會議代表370多人,收到論文430多篇。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全國政協副主席王首道等出席并作重要講話。會議探討了黃淮海平原農業發展的戰略地位和戰略目標,交流了黃淮海平原洪、澇、旱、鹽堿、瘠瘦綜合治理和農牧副漁綜合發展的經驗和科學試驗成果,討論了綜合治理和農業發展的重要措施,并提出了10個方面的具體意見。會議形成的《關于黃淮海平原農業發展學術討論會的報告》上報國務院批轉有關部委和五省二市參照實施,為國家計委、國家科委立項全面綜合開發黃淮海平原提供了科學依據與實施開發打下了良好基礎。
          8月28日—9月4日,選派沈雋、蔣先明、龍雅宜等出席在德國召開的“第二十一屆國際園藝大會”。
          9月15日 在蘇州農業學校建立“中國農學會出國人員培訓中心”,建立選拔、培訓研修生制度。
          10月3—21日 以沈錦華為團長的“中國水稻抗病育種代表團”一行5人赴日本考察訪問。
          10月4—8日 選派盛至廉、吳常信出席在西班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遺傳學應用于畜牧生產會議”。
          10月11—31日 以蒲富慎為團長的“中國果樹科學管理考察團”一行5人赴日考察訪問。
          10月12日 農牧漁業部任命楊憲章為中國農學會副秘書長。
          10月26—29日 選派劉應祥、諸德輝出席在美國召開的“第二屆小規模集約生產食物國際會議”。
          11月9—13日 選派章文才、趙學源、葉蔭民、黃明慶出席在美國召開的“第四屆國際柑橘會議”。
          11月19日 為紀念中國農學會建會65周年,中國農學會老會員、副理事長、著名茶葉專家吳覺農捐贈位于北京市東城區東裱褙胡同57號和水磨胡同36號的部分房產,興建“中國農學會史料館”。 1987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家科委主任方毅題寫館名。1990年9月因拆遷,該館移至安慧里北區14樓。
          該年,中國農學會派遣出國研修生93名,其中日本74名、美國19名。
          1983年
          3月15—17日 在北京召開“北方水稻旱種座談會”,出席25人。會上成立了全國水稻旱種協作組,建立9個協作點。4月,與河南省農學會合作邀請日本原岡山大學赤松誠一教授在新鄉縣七里營公社進行麥茬水稻旱種試驗,在100畝耕地上獲得畝產401公斤的好成績。9月,組織專家赴遼寧、河北、河南、北京等?。ㄊ校┻M行考察和宣講,促進了我國水稻旱種生產的發展。
          3月16日 農牧漁業部黨組任命李懷堯為中國農學會秘書長。
          3月30日 與農牧漁業部和首都10家新聞單位聯合舉辦農業科教人員為農村服務座談會,表揚蔡旭、石元春、劉更另、李柄坦、齊兆生、王守純、駱大章、沈再春、王德秀、郝芳洲、王連純等11位農業科學家。
          5月2日 “中國農學會66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西苑禮堂隆重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王首道、周培源,以及有關部門領導裴麗生、王順桐、林乎加、朱榮、肖鵬、劉錫庚、蔡子偉、楊顯東、劉培植、張林池、王發武、金善寶、盧良恕、吳覺農、楊鐘、鄭重、石山等300余人出席大會。會議表彰了堅持在農業戰線工作50年以上的老會員110名,為此,陳云同志于1984年1月11日題詞:“發展農業是頭等大事——贈堅持農業科學工作五十年以上的同志”。
          5月3—7日 以通訊選舉產生理事會理事的基礎上,在北京召開“中國農學會第四屆理事會一次(擴大)會議”,出席會議198人。舉辦了中國農學會四年來工作成就展覽。選舉出會長盧良??;副會長馬世均、方悴農、石山、孫頷、安民、朱宣人、陳華葵、何康、楊鳳(納西族);秘書長李懷堯。學會辦事機構編制64人,設辦公室、學術部、編輯部、科普部、研究室、國際部。
          7月11日 農牧漁業部同意中國農學會在外事組的基礎上成立國際學術交流部。
          7月30日 農牧漁業部等9個單位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央農業廣播學校工作的通知》明確將設在中國農學會的中央農業廣播學校辦事機構獨立出來,由農牧漁業部直接領導。
          8月 大型彩色畫冊《中國農業》中、英文版由中國農學會會同農牧漁業部宣傳司、外事司編制出版發行。
          8月14—19日 選派鄭丕留、冀一倫、楊山出席“第五屆國際畜產大會”。
          8月3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日友好協會名譽會長王震接見了中國農學會邀請的日本訪華代表團八百板正一行,農牧漁業部部長何康、中國農學會名譽會長楊顯東等參加會見。
          11月20—25日 沈其益、邱式邦、蔣書楠、伍尚忠、屠豫欽等出席在英國召開的“第十屆國際植保會議”。
          12月18日—1984年1月5日 在北京市攝影家協會、農牧漁業部宣傳司、中國水產學會、農民畫報的密切協作下,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全國農牧漁業攝影藝術展覽”,參展的攝影作品300余幅,評出一等獎2幅、二等獎5幅、三等獎22幅。會后,所有展品到各地巡回展出。
          該年,中國農學會派遣出國研修生66名,其中日本53名、美國13名。
          1984年
          2月、6月 與中國棉花學會舉辦的“棉花副產品綜合利用展覽”分別在河南省新鄉、山東省濟南等地巡回展出。
          7月14—24日 在農牧漁業部、中國科協的支持下,中國農學會在北京舉辦“全國青少年首屆農學夏令營”,營員108名(其中輔導員12名),來自全國22個民族。
          7月 與農牧漁業部宣傳司、中國視聽研究中心共同編制《中國農業》包括中國自然資源、農業起源與演進、農業生產建設等13個專題的系列科教片。
          7月25日—9月5日 應貴州省委、省政府的邀請,由中國農學會牽頭,會同中國林學會,與貴州省委農工部、省科協共同組織了多學科的專家80人赴貴州山區進行農業綜合考察,為貴州山區農業發展獻計獻策。
          8月7日 國家科委批準中國農學會創辦《中國農學通報》雙月刊;1985年3月《中國農學通報》正式出刊。
          10月 在河北省昌黎縣召開“全國農口學會系統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經驗交流會”。
          11月29日—12月5日 受國家計委、農牧漁業部、國務院農村發展中心和中國科協委托,中國農學會組織在江蘇省蘇州市召開“上海經濟區農業發展戰略學術討論會”,出席會議175人,交流論文70篇。會議提出了有關糧食購銷、鄉鎮企業補農支農、發展創匯農業等多項建議,提出了《上海經濟區農業發展幾個戰略問題的報告》,受到中央有關領導部門的重視及采納。
          組織由8位專家組成的“大中城市蔬菜生產周年供應技術考察宣講團”,赴沈陽、大連等地總結交流蔬菜周年供應的新技術和新經驗,普及蔬菜病蟲害防治、保鮮、加工儲藏技術等。
          該年,中國農學會派遣出國研修生59名,其中日本42名、美國17名。
          1985年
          1月1日 農牧漁業部任命段修廷為中國農學會副秘書長。
          3月 經國家體制改革委員會正式批準,中國作物學會、中國園藝學會、中國畜牧獸醫學會、中國植物保護學會、中國植物病理學會、中國熱帶作物學會、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和中國蠶學會等8個學會歸中國科協直接領導。同時,原由中國農學會主辦的《作物學報》、《園藝學報》、《中國畜牧獸醫雜志》、《中國獸醫雜志》、《植物保護》等8個期刊,相應移交給有關專門學會自辦或與其掛靠單位合辦。
          3月 中國農學會組織專家進行“汕頭經濟特區中長期農業規劃和論證”。
          5月4—8日 在四川省江油縣召開“全國梯田學術討論會”,出席會議146人。
          6月1—8日 在廈門召開“中國農學會工作會議”,出席會議132人。
          7月 中國農學會會同中國化學會在北京展覽館聯合舉辦“全國化學農學成果展覽會”。
          8月 受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委托,中國農學會組建農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盧良恕為主任委員;1992年2月完成農學名詞的審定;1994年12月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農學名詞(1993)》,收錄名詞3000余條。
          10月 受農業部委托,中國農學會在北京舉辦“世界糧食日紀念大會”,外交部部長吳學謙、農業部部長何康及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等出席紀念會。
          10月23日 經中國科協批準成立“中國農學會科技咨詢開發中心”。

          ?

          會史圖片 + 更多

          ?

          院士風采錄 + 更多
          天天国产高潮

          <th id="gnq4q"></th>
          1. <dd id="gnq4q"></dd>
            <rp id="gnq4q"></rp>
                <tbody id="gnq4q"></tbody>

                <em id="gnq4q"><ruby id="gnq4q"><input id="gnq4q"></input></ruby></em><rp id="gnq4q"></rp>
                <dd id="gnq4q"><track id="gnq4q"></track></dd>